擔心手機發射站致癌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事

2017/02/27 ,  評論: Kayu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報道指,住在手機發射站下的一家接連患上癌症,懷疑跟發射站有關。

《經濟日報》一篇題為〈癌症一家的吶喊︰我們不知住在手機發射站下〉的報道在Facebook廣傳,受訪者39歲的廖先生表示,他與胞妹及父母自1989年起住上水太平邨平易樓頂樓,2004年搬出。在2012年廖先生的妹妹患上惡性腦膠質瘤,翌年死亡;父親於2015年確末期食道癌,同年病逝;去年6月母親確診患初期肺癌。

廖先生因此懷疑家人患癌跟居住環境有關,他從朋友口中得知本港近年增建不少手機發射站,留意到家人單位天台有12支基站,又得悉同住平易樓中高層單位的中學同學2014年因惡性腦膠質瘤病逝,故更相信家人患癌與基站有關。

廖先生家人的遭遇非常不幸,本人亦希望廖媽媽能夠盡快康復。但在分享有關報道,以及懷疑、擔心甚至認定手機發射站跟癌症有關之前,我們必須小心了解有關的科學及醫學知識,以免製造不必要的恐慌,令住在頂樓的居民無故擔驚受怕。

「游離」「非游離」輻射大不同


《經濟日報》指廖先生面對「基站輻射致癌恐慌」,不過「輻射」其實分為「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和「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兩者差別甚大。基站會發出的輻射屬於電磁波,而波長不同的電磁波特性可以截然不同。

波長極短的伽瑪射線、X光以及部份紫外光帶有較高的光子能量,在穿透人體時較有可能電離人體內的分子或原子(令電子走出來),或會嚴重傷害到DNA,再導致癌細胞形成。這類電磁波稱就稱為「游離輻射」或「致電離輻射」,電磁波波長越短,光子能量就越高——但光子能量僅僅取決於電磁波的波長,強度方面並無影響。(游離輻射不限於電磁波,一些高速的粒子、離子亦可構成游離輻射。)

至於波長較長的紫外光,雖然不屬於游離輻射,但仍可引起化學反應,傷害細胞。經研究後,跟所有游離輻射一樣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確認對人類致癌」的因子——所以曬太陽之前需要塗上防曬品,除了避免曬傷皮膚外,更重要是降低皮膚癌風險。

那麼波長比紫外光更長的電磁波又如何?在討論到微波和手機使用的無線電波之前,我們必須知道有另一種無處不在的電磁波,波長介乎微波與紫外光之間——那就是可見光,即我們每天看到的光線,以及紅外線。

由可見光開始,這些波長比較長的電磁波——包括再長一點的紅外線、微波爐使用的微波、手機和Wi-Fi使用的無線電波——都屬於「非游離輻射」,其光子能量不足以電離分子或原子,因此X光及伽瑪射線等游離輻射的致癌機制,並不適用於非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會否致癌?


現在我們知道非游離輻射跟游離輻射不一樣,無法透過電離傷害人體中的DNA來引發癌症,那是否代表非游離輻射安全?當然不是,例如太猛烈的可見光會傷害到眼睛、微波亦可加熱人體(不過一般微波爐均有良好阻隔,防止微波外洩,只加熱食物),這些都可能構成傷害。

另外,即使目前非游離輻射沒有已知的致癌機制,我們仍然可以查問有關風險,醫學研究或許能有新發現,至少能令大眾安心。

在了解研究結果之前,必須記住這類關乎長期風險的大型研究不易進行,往往只能使用觀察研究,各種研究方法亦有其限制,不能依賴單一研究結果,應看整體證據。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網頁有一個關於手提電話與癌症風險的頁面,整理了不少有關研究結果,並解釋為何不同研究的結果有別。此外,該頁面亦整理多個專家組織對此議題的意見,包括IARC、美國癌症學會、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等。

整體而言,幾個大型研究未有發現使用手機跟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而一些流行病學的研究亦有探討過其關係,大多數未有發現兩者有關聯,除了有一項研究發現使用手機頻率最高的用家,增加了神經膠質瘤和腦膜瘤風險,但未有於正常用家或非手機用家中發現關聯。

此外,研究人員亦檢視過不同年代的腦癌比率,即使手提電話大幅流行後,也未見風險增加。同樣有個別研究顯示使用頻率最高的用家有增加風險,但這結果跟其他研究不一致。

各個專家組織在檢視研究後,均表示沒有足夠科學證據顯示手提電話會增加癌症風險、引起副作用等,但同時需要更多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目前已出版關於電波發射器跟癌症的研究,仍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兩者有關。而長期的動物研究亦未有顯示動物暴露在電波中——即使在遠高於基站或無線電網絡的水平——會增加癌症風險。

一項在期刊《世界衛生組織簡報》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中,研究人員未能發現任何健康風險跟手提電話基站所發出的電磁波有關聯,而且他們認為有足夠強的證據顯示暴露於基站跟急性症狀沒有關係。至於長期影響方面,數據不足,長期研究的證據亦有限,而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同樣因為資訊不足而未有答案。

輻射水平測量問題


「沒有證據顯示」無線電波會增加癌症風險,固然不等如「有證據顯示」兩者沒有關係,問題是有多少研究才足夠?在未有足夠研究之前,又應如何作出判斷?根據現存證據以及理論(非游離輻射不能產生電離效應致癌),我們不妨相信兩者無關——至少毋須過份擔心,畢竟萬一兩者真的有關連,科學家仍需要有足夠研究去推翻目前的結果。

與此同時,有關當局以及電訊公司應了解並回應廖先生以至其他頂層居民的擔憂,政策上可以詳細解釋對發射基站的規定,並公布數據及加強宣傳。此外亦可以調查各大廈頂樓住戶的健康狀況,以釋除疑慮。

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的網頁解釋,本港採用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所制定的非電離輻射限值。如果市民對在家居附近或公眾地方的基站輻射水平有疑慮,可致電2961 6648,通訊辦會派員到場視察及測量輻射水平,並向市民解釋有關測量結果。

根據《經濟日報》的報道,通訊辦在過去3年對超過3500個基站進行抽樣輻射水平測量,未發現有超出安全標準的情況,另外亦有因應市民查詢,在全港各處家居測量了逾800次電磁輻射水平,同樣沒有超出安全標準。

同一報道中,《經濟日報》引述廖先生指他以自行購入的儀器測量,結果超出德國建築生物學院(IBN)較低的建議值。問題在於,這個IBN網址並非採用學術機構的「.edu」而是「.com」,不能跟ICNIRP比較。而且IBN亦在網頁表示,其指引建基於經驗,觀察人們在移除等定因子時的反應。

然而科學研究並不能單靠訴諸「經驗」,必須分析數據、其他致病成因,並進行嚴格實驗,否則的話容易受到確認偏誤的影響,不斷尋找符合信念的證據,卻忽略了相反證據,跟事實越走越遠。

新聞出處: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how-to-read-health-news/62522

聯絡我們

公司訊息

摩新科技電磁波防護

專業的防護團隊,誠心為您的生活環境品質提升貢獻心力。

統編 : 27858553

顧客服務

FB 粉絲專頁

購物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