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干擾無所不在,怎麼把影響降到最低?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手機是致癌物嗎?電磁波對人體究竟有沒有害?至今仍充滿爭議。根據現有科學研究,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電磁波對人類有明顯的健康影響;從國內政府和電信業者公布的數據來看,基地台釋放的電磁波皆宣稱符合標準。然而,精神科醫師杜俊賢卻逆勢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電磁波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尤其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莫名不舒服的患者,小心是患了「電磁波過敏症」!
你的睡眠環境中,有多少電磁波干擾?
睡前走進臥室,順手開啟冷氣、電風扇、空氣清淨機。隨後爬上床,習慣性地將手機和平板放在床邊插座充電。此時,睡意還未滿,索性開了床頭燈,進行閱讀、滑手機,直到疲倦不支而入睡。
這是文明科技進步下,多數人普遍的「睡前儀式」。即使在屬於休息時段的夜晚,仍離不開手機、電器、電子設備和WIFI。這些人造電磁波充斥著室內空間,是否會對健康構成風險?
新北市土城醫院精神科醫師杜俊賢指出,以臥室環境為例,除了藍光對褪黑激素的睡眠干擾外,床邊電場、磁場和無線電波的過度暴露,可能才是導致失眠的主要因素。
他在臨床案例中發現,許多患者即使遵循醫生建議,例如在睡前1~2小時不看手機、電腦、電視等螢幕,並保持白天適當運動,且避免過長的午睡,但仍持續失眠,難以找到明確原因。
此外,另一類常見的病症是自律神經失調,一些不明的不舒服,在無法判斷病因時常被歸因於此。杜俊賢觀察,電磁波敏感症與自律神經失調在症狀上有高度相似之處,因此他大膽推測,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因果相關性。
睡不好、睡不飽 試試移除電磁波改善睡眠
雖然目前國際研究尚無充足的證據,能證明電磁波與疾病間的關聯性。但電磁波的研究設計存在一定的限制與困難度,未來難保有新證據推翻現有結論。如果能提早預防潛在危害,對身體健康是有益無害。
如此與主流觀點相異的看法,是否具備科學根據?杜俊賢首先引述國健署網站中「電磁波宣導專區」的11項重點,指出這些建議與他的觀點高度一致。「尤其是第1點就提到,使用家電產品及充電時,要儘量遠離人體。」其次,身為精神科醫師,他已累積了上千個臨床案例,發現「移除電磁波就能改善睡眠」,這兩者確實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他也分享個人經驗,他從小就有入睡困難、淺眠、睡眠不足的困擾,試過很多方法都無法解決。直到9年前,受到《接地氣》、《電磁波的真相》兩本書的啟發,才意識到自己是被電磁波干擾。因此他開始實踐「極小化電磁波(Minimizing EMF)」與「極大化接地氣(Maximizing Earthing)」二大秘密(MEME)健康法則,成功解決長久以來的睡眠問題。他更將這些方法應用於超過千名患者,獲得顯著療效。
身旁的延長線 比屋外的高壓電線還危險
「在我們的環境中,電磁干擾無所不在。」他強調,電磁干擾的主要來源為身邊近距離的電線、電器和無線設備,而非室外設備。儘管高壓電塔的設立常引發公眾抗議,相較之下,室內電磁波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卻往往被忽視。「你床邊的一條延長線造成的電磁波健康傷害,還大於屋外100公尺的高壓電線或變電箱。」
這些電磁波在哪裡呢?主要來自電場、磁場和無線電波。
當電器插頭在插座上,總電源未關閉、也未按下開機按鈕時,雖然還沒有電流流動,但因為電壓存在,因此產生「交流電場」 。一旦啟動電器開始運作,電流開始流動,便會產生「交流磁場」。至於「波」,則是指無線電波,如手機、平板、天線、無線電話、藍牙設備和Wi-Fi等設備所釋放的電磁波。
「失眠與連續暴露在Wi-Fi有關!」杜俊賢在問診中發現,許多失眠、頭痛、頭暈、甚至莫名皮膚搔癢的患者,都有一個共通性:他們的房間內都設有Wi-Fi,且距離頭部僅2至3公尺,並整夜持續運作。在他建議這些病人睡前需關閉Wi-Fi後,結果顯示,有99%的人症狀得到改善,睡眠品質提升,身體不適症狀也逐漸減輕。
身體總是被電?小心有疾病風險
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吸收過量的環境電磁波,杜俊賢提出, 為了減少對身體的潛在傷害,應採取「少電、少波、多接地」的策略,簡稱「小電大地」。所謂「小電」,是指了解電磁波的來源,並避免身體暴露在其中。例如,睡前將電器或電線遠離床邊至少1公尺、以有線網路取代無線上網、睡眠中用鋁箔紙遮擋手機、少用無線電話和藍牙設備、盡量穿著天然材質的衣物、以及減少購買靜磁場偏高的家具等。
他補充,靜電的電流不大,但對人體仍有影響。過多的靜電會影響中樞神經功能、改變血液酸鹼度,甚至造成頭暈、頭痛、失眠、煩躁等症狀。「就像靜電拖把一樣,人體靜電會將空氣中的PM2.5和病菌吸附在身體上,增加蕁麻疹、過敏和感冒的風險。」因此建議,日常生活中可多選擇穿純棉或天然紡織材質衣物,少穿化學纖維材質衣服,並在使用電器後多洗手洗臉,以有效釋放靜電。
赤腳踩地、泡溫泉、抱大樹 走進大自然減少身體慢性發炎
如果身體太多電,要到哪裡釋放呢?杜俊賢指出,「以地制電」是最有效的放電方式。像是許多人走進大自然,身體就會覺得舒服,正是因為對電磁波敏感者,細胞內的氧化壓力較高,一旦接觸大自然、泡溫泉、森林浴等「接地氣」的活動,就能平衡並減少細胞內的自由基濃度,減少身體慢性發炎的發生。
杜俊賢曾經有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長期受失眠困擾的老年患者,常發生胸悶心悸、雙腳腳趾發熱灼痛的症狀,長達10多年始終找不出病因。直到患者開始嘗試「接地氣」療法,經常赤腳踩在山區的泥土地上,每次持續一小時。一段時間後,所有身體不適症狀竟然完全消失,效果令人驚奇。
實踐7大秘密(MEME)健康法則 遠離電磁波威脅
觀察到台灣人服用安眠、鎮定類藥物比例逐年攀升的趨勢,杜俊賢提出7大MEME健康行動實踐,希望推廣不靠藥物、打針治療,也能有效逆轉失眠、紓解自律神經失調、減緩莫名身心病症的健康理念。
1. 睡前讓「有交流電壓的電線/電器」離「床」1公尺以上:
床周圍最少保持1公尺的範圍內無電線電器,如果無法移除,應將電器(包含延長線)拔離插座(斷電)。尤其不要邊充電邊使用手機,改用行動電源充電更好。
2. 保持「交流電插座」的正前方15公分的淨空:
即使插座上沒有插頭,仍會釋放肉眼看不見的電力線,周圍物品有可能會吸收這些電壓並擴散電場。建議在插座前使用鋁箔紙遮蔽並接地,以降低電磁波影響。
3. 睡前把「無線電波(微波)的發射源」盡量關掉或擋掉:
在睡眠期間,身體應充分休息放鬆。建議養成睡前關閉Wi-Fi、手機開飛航、切掉藍牙連線習慣,以減少干擾。
4. 保持「身體接地」,或者「身體電壓小於交流電 0.01 伏特」:
身體電壓越小越好,多赤腳接觸地面(如泥地、紅磚地、水泥地、沙灘等濕潤泥地效果最佳)、泡溫泉、擁抱大樹、踩踏樹根等與大自然直接接觸的方式。
5. 減少身體「靜電」;降來源、增排出:
了解身體靜電過多的可能原因:如穿著化學纖維布料、絕緣膠質鞋底、空氣乾燥、飲水不足、不易出汗及身體接地不足等。
6. 遠離或少買「靜磁場」偏高的家具、床墊、牆板:
建議選擇不含鐵製品的床墊、床架和家具,因為鐵製品容易殘留靜磁場,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7. 檢測居家和工作空間的「電磁波強度」,再針對處理:
室內電磁波「強度高低」,需要精密的儀器檢測,以確定隱藏的干擾源並進行處理。
新聞出處: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1489